西城区律师行业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密结合区域实际与律师行业特点,精心打造并深化拓展“红律助”党建公益品牌,有效激发了律师队伍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社会民生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新路径。

一、介绍背景与起因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西城区司法局党组指导区律师行业党委,聚焦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通过“大思考、大调研、大讨论、大实践”,决定创建“红律助”党建公益品牌。其核心含义是“让红墙律师帮助您”,寓意着西城(“红墙”所在地)律师在党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专业的法律服务,帮助群众解决法律难题,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传递法治温暖。品牌名称亦取“红立柱”之谐音,象征红墙律师作为法治大厦的坚实支柱,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的法治保障。品牌创建旨在破解几个现实问题:一是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与基层治理法治需求增长的矛盾;二是律师行业寻求有效参与基层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常态化渠道;三是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效能,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实施路径与举措
区律师行业党委通过系统谋划、机制创新和精准施策,确保“红律助”品牌建设行稳致远、务实高效。
一是构建组织化运行体系。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组建由5家牵头律所党组织、100余家律所、近千名律师构成的“红律助”公益法律服务团。按照地域划分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对应全区15个街道的2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结对服务全覆盖。建立“服务团(行业党委统筹)-服务队(牵头律所负责)-服务组(具体对接落实)”三级联动工作架构,确保责任明晰、运转顺畅。
二是健全规范化服务机制。聘任机制:实行自愿报名与党委审核相结合,统一颁发聘书,增强身份认同与责任感。 长效机制: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红律助”公益法律服务站,悬挂铭牌,亮明身份。实行“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既有定期值班、普法宣讲等固定安排,也根据需求提供个性化法律服务。融合线上线下,通过热线电话、网络专栏、新媒体平台等拓展服务时空。激励机制:将公益服务时长纳入个人及律所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激发参与热情。

三是实施精准化服务项目。聚焦中心工作,助力企业发展:针对“专精特新”及中小企业在公司治理、知识产权、合规风控等领域的需求,提供精准法律支持,护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民生关切,服务基层群众:围绕《民法典》普及、物业纠纷、婚姻家庭、遗产继承等民生热点,开展普法讲座、现场咨询,推动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特别关注“一老一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提供防诈骗、权益保障等针对性法律援助。聚焦急难愁盼,参与矛盾化解: 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区矛盾调解,引导群众依法维权,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延伸公益触角,担当社会责任:组织律师积极参与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法律咨询热线值班,投身救灾捐助、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展现红墙律师的社会担当。

三、建设成效与启示
“红律助”品牌的创建与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行业效果。
一是有效破解了法律服务供需难题。品牌搭建了律所与街道社区、企业与居民之间的桥梁,畅通了律师服务基层、群众获取专业帮助的渠道,缓解了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法治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显著提升了党建引领治理效能。通过“党建+公益”模式,将律师行业党组织有效嵌入基层治理网络,实现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律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显著增强,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是成功打造了公益服务长效平台。“红律助”并非短期活动,而是作为党委工程和政治任务持续推进。行业党委书记挂帅,党员律师为主体,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确保了公益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持续动力。

四是有力促进了律师行业自身发展。品牌实践为律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提升了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服务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扩大了行业影响力。同时,品牌效应激发了律所党支部创建特色党建品牌的热潮,如“德益心”、“细胖说法”等,形成了“一行业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的生动局面。

五是广泛传播了法治正能量。“红律助”的经验做法被新华网、《法治日报》、《中国律师》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品牌活动不仅解决了具体法律问题,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市民法治素养,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社会氛围,为法治西城、平安西城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下一步,西城区律师行业党委将继续深化“红律助”品牌建设,不断探索“党建+科技”等创新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质,团结带领广大红墙律师为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